项目概况:
漳腊金矿地处松潘县川主寺镇金河坝村,矿区主要属川主寺镇金河坝村管辖,部分在水晶乡水桶村境内。金河坝由于地处川西北生态功能脆弱区,地表植被一旦破坏很难自然恢复。沟域内总体上地广人稀,人类工程主要是始于1913年的砂金开采,沟岸半坡见多处采金老窿,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大量的采金废弃的砂砾石堆积在沟道中,完全裸露于地表,其上无植被生长,对沟口居民生命财产、以及乡道、村道和岷江河道的危害性、危险性较大。由此可见,漳腊砂金矿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急需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取得成效:
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提出"坚持政府指导、规划先行、市场参与、多元化实施"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吸引社会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探索出"矿山治理+旅游基地"模式∶在原采矿区建设成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园。在废弃矿山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试验,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园。项目上种山杏30000多株,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一年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同时通过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等活动获得收益。
社会效益:
“坚持政府指导、规划先行、市场参与、多元化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的模式,在自然资源政策的激励下应运而生,也因此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在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将废弃矿山核心区与周边区域上下层全面开发、合理利用、因地制宜,不仅修复了周边生态环境,提高了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盘活了闲置和低效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消除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让废弃矿山变废为宝。为当地居民提供临时就业岗位,为居民创收。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和当地居民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良好局面。